海洋与湖沼  > 所属分类  >  海洋   
[0] 评论[0] 编辑

单环刺螠育苗养殖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单环刺螠生存温度15~26℃、盐度20~37、pH 6~9[8-9] , 在15℃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可正常存活48 h以上[10] 。渤海湾单环刺螠的天然盛产期约为每年的4月~ 5月和10月~11月[11] , 此时常见有大量成熟个体从其栖居的海底洞穴中乘夜色浮游而出。有时会因洋流、海浪等作用在某处海滩集中成批出现, 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单环刺螠的生殖周期相吻合, 与其繁殖行为有关[12]

1.3 单环刺螠的生活史

单环刺螠为雌雄异体, 性成熟的个体会排放精子或卵子到合适的环境中, 通过体外受精实现种群的繁衍。其生活史从受精卵开始, 根据其主要生物学特征, 人为可将其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又可分为前期担轮幼虫和后期担轮幼虫)、体节幼虫、蠕虫状幼虫、幼螠等几个时期(图 3所示), 各发育阶段的特点及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的大体时间如表 1所示[13-14]

图 3 单环刺螠生活史示意图[1320] Fig. 3 Schematic of life history of Urechis unicinctus[1320]


表 1 单环刺螠的发育周期及主要生物学特征Tab. 1 Development Period and M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rechis unicinctus
阶段时间大小生物学特征
受精卵0 h受精膜出现, 卵核消失, 形成围卵腔
卵裂期~2~5 h依次经2/4/8/32细胞期, 约5 h到达多细胞期
囊胚期~7 h170 μm有腔囊胚, 形成腔囊壁
原肠胚期~10 h170 μm具内外胚层, 卵膜内胎体转动
前期担轮幼虫~24 h130 μm×49 μm呈梨形, 具趋光性, 营浮游生活。有顶纤毛束, 肛周纤毛轮, 口前纤毛轮
后期担轮幼虫~15 d560 μm×360 μm1对腹棘, 有肛前纤毛轮
体节幼虫~25 d909 μm×202 μm底栖生活, 12个体节, 体腔球。肛前纤毛轮消失
蠕虫状幼虫~33 d2 mm潜沙习性。口前纤毛轮消失。体节消失。体腔增大, 消化管增长。具1对肛门囊
幼螠40 d6 mm潜沙习性。半管状吻部, 肛门周围9~13根尾刚毛。性未成熟
成体10~30 cm发育至性成熟

2 单环刺螠人工育苗和养殖现状2.1 人工育苗技术

经过我国水产学者及相关企业的多年联合攻关, 目前单环刺螠的人工育苗技术已日趋成熟。山东烟台、威海、潍坊, 辽宁大连、河北昌黎等地已有相关育苗和养殖企业实现了单环刺螠小规模的人工育苗。据已发布的公开报道, 2013至2019年间, 昌邑、烟台、威海等地陆续实现规格苗种繁育逾亿尾。各地所采用的育苗技术流程大同小异, 主要采集临近海区的自然种群进行人工繁育, 主要技术要点经归纳汇总如表 2所示[15-22] 。相关育苗及保苗技术规程已形成或正在组织形成或申报企业及地方标准。

表 2 单环刺螠人工育苗主要流程及特点Tab. 2 Main flo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seedling raising of Urechis unicinctus
工艺流程周期主要技术要点
育苗用水全周期过滤海水或井盐水, 水温15~20℃, 盐度29~32
饵料饲料分阶段使用浮游期投喂新鲜饵料微藻; 潜沙后选用人工配合饲料
底质选择潜沙后沙质底或含泥量约30%的泥沙质底
亲螠选择春季或秋季选择无损伤或畸变成体, 雄性肾管乳白色, 雌性肾管橘黄色
精卵采集及受精亲螠暂养数天后自然授精法:阴干刺激亲螠使其排出精卵, 按比例混合
人工授精法:解剖亲螠取肾管分离精卵, 按10~20︰1混合
孵化受精15~24 h15~20粒受精卵/ mL, 持续充气并补水, 防止沉底
选幼连续分批虹吸法或网箱收集法将上层幼虫转入育苗池内培育
浮游幼虫培育至潜沙前据发育周期适时调整培养密度、换水周期, 保障饵料供应
附底幼虫培育至苗种收获铺沙, 移池分苗, 辅以人工配合饲料, 夏季高温期适时降温
苗种商品苗平均体长约0.5~1 cm, 大规格可达3~5 cm以上

2.2 单环刺螠的养殖现状

根据实施地的具体环境条件, 单环刺螠的养殖可采用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滩涂人工增殖等方式[20] 。主要考虑因素包括养殖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综合经济成本与收益等。近年来根据单环刺螠的食性和改良池底环境的特性在与其他经济品种混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表 3)。

表 3 单环刺螠与其他类经济海水养殖生物混养模式Tab. 3 Mied Culture Patterns of Urechis unicinctus and Other Economic Marine Breeding Organisms
养殖方式养殖地点混养品种混养方式单环刺螠存活率混养品种存活率单环刺螠密度混养品种密度
工厂化养殖大连[27] 刺参刺参网箱养殖98.70%79.00%200尾/m2 200尾/m2
秦皇岛[28] 直接投放92.70%94.92%200尾/m2 20尾/m2
池塘养殖昌邑[24] 日本对虾直接投放72.73%1.5万尾/亩3 000尾/亩
烟台[25] 南美白对虾直接投放2.0万尾/亩5.7万尾/亩
注: “—”未测试

2.2.1 池塘养殖

在有充足海水供应的池塘进行单环刺螠的单养或混养具有成本低、易收获、出现问题易控制等优势。目前在山东潍坊、烟台[23-25] 等已成功开展。根据单环刺螠的底部滤食特性和改良池底环境的功能, 目前已开展了单环刺螠与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23]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24] 和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25] 等混养。实践表明, 池塘混养模式不仅可以节约养殖成本, 增加单位水体的产量, 同时也有益于池塘生态环境的改善, 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表 3)。

2.2.2 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殖具有培养密度高、单位产量大、养殖产品安全可控等优势。目前在大连、威海、烟台等沿海育苗和养殖企业相对密集的地区, 已有企业开展了单环刺螠工厂化养殖[26-28] , 大连[27] 、秦皇岛[28] 等地已开展单环刺螠工厂化混养(表 3)。但工厂化养殖仍存在如专用饲料供应、夏季高温期管理、养殖发育停滞等问题亟待解决。

2.2.3 滩涂人工增养殖

在单环刺螠的自然栖息海域, 有条件的实施滩涂人工增养殖具有补充和恢复自然种群、改良水域生态环境、增加渔民收入等优势。2014年起, 单环刺螠底播增殖放流在潍坊昌邑、烟台、威海等地实施。在辽宁大连的部分地区, 因地制宜实施的单环刺螠滩涂人工增养殖也获得成功,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滩涂增养殖存在收获方式改进、避免出现移滩等现实问题, 有待进一步解决。

3 单环刺螠的开发利用潜力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海洋食材, 单环刺螠营养丰富, 体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2] , 在食品、保健品、特殊医用食品、化妆品、医用材料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3.1 单环刺螠的营养成分

单环刺螠味道鲜美, 营养成分含量丰富(表 4)。作为主要食用部分的体壁所含氨基酸占干重的57%, 包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5种鲜味氨基酸(Asp、Arg、Glu、Gly、Ala)[29] 。同时含有K、Ca、Mg、Fe、Zn、Na等无机盐成分[30] 。作为加工副产物的内脏中, 营养成分含量也很丰富, 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占比量大, DPA、EPA、DHA可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6%、21%、4%, 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31]

表 4 单环刺螠的营养成分(%)[30-31] Tab. 4 Nutrients of Urechis unicinctus(%)[30-31]
含量蛋白质多糖脂肪水分灰分
体壁22.844.24702.92
内脏18.254.090.126014.30
注: “—”未测试

3.2 生物活性物质

虽然目前单环刺螠的基因组、蛋白质组解析工作尚未完成。但研究者已从单环刺螠的体壁及体腔液中分离鉴定出具有抗氧化、抗菌、溶解血栓、抑制血栓形成、体外抗肿瘤效果的多糖、多肽、大分子蛋白质等活性物质(表 5)。特别是单环刺螠体内的多种活性分子均展示出较好的抗凝溶栓活性, 值得深入研究, 以期为后期的综合开发和高值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表 5 单环刺螠中已发现的生物活性物质Tab. 5 Bioactive substances found in Urechis unicinctus
成分类型来源分子质量/kDa功能参考文献
螠速激肽Ⅰ-Ⅶ多肽体壁0.9~1.2神经递质, 抗菌[32-36]
溶菌酶蛋白体壁/体腔液14抗菌[37]
血红蛋白蛋白体腔液15抗菌[38-40]
纤溶酶UFE 1-4蛋白体腔液8~45溶栓[41-50]
糖胺聚糖多糖体壁/内脏4~8 000抗氧化, 溶栓[51-56]
抗凝肽多肽体壁3.3抗凝血[57]
抗肿瘤肽多肽体腔液< 8抗肿瘤[58]

3.3 单环刺螠开发利用

单环刺螠味道鲜美、鲜滑脆爽, 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海洋食材。在我国渤海湾沿岸的大连、烟台、青岛等地均有以其体壁制作菜肴的传统。海肠饺子、海肠捞饭、韭菜炒海肠、蒜蓉海肠等系列菜品广受当地人们的喜爱。韩国亦有鲜食其体壁的传统, 每年的市场需求量也很大。

单环刺螠中存在丰富的风味氨基酸[29] , 是一种天然的鲜味食品, 以其制作调味品有着悠远的历史, 可用于天然调味料的开发[59-60] 和加工成干制品[61]

目前在其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方面, 多通过生物酶解技术结合色谱分离和热水浸提法提取多糖[54-55] 、多肽[57-58] 、血红蛋白[38-39] , 部分技术已实现实验室小规模制备, 为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条件。目前还是主要受限于原料的采集和供应。

针对单环刺螠中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酶类、多肽的制备,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体外的纯化和生产是最好的替代方法之一。目前研究者围绕纤溶酶[43-47] 、溶菌酶[37] 、速激肽[32-36] 等已建立起体外重组表达工艺, 为后续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条件。

4 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快速。特别是近十年来, 沿海地区的围海造田、港口开发、油气开采、房地产及交通旅游业均实现了迅猛发展, 为国家及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 单环刺螠的自然栖息地却因此遭受人为的不当干预和破坏, 加之其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不合理的采收方式等, 使得单环刺螠的这一自然生物资源逐年减少。

4.1 人工育苗与养殖

开展人工育苗和养殖是保护自然生物资源, 贯彻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随着单环刺螠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 渤海湾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专业的育苗和养殖公司。有望形成我国北方沿海海水养殖产业新的增长点。但仍需关注人工养殖面临的专用饵料、饲料短缺, 全周期生产和管理技术尚未成熟、与育苗和养殖相关的品种选育、病害防控、食品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尚未实现突破等问题。

4.2 综合开发利用潜力

单环刺螠的营养价值丰富, 含多种具有医学开发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优良的综合利用前景。但围绕其综合利用的相关技术尚欠缺, 目前仍集中于初级加工方面, 产品的形式较为单一, 产品附加值较低, 尚需大量鲜活单环刺螠作为原材料。这也是制约产业链条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 实现单环刺螠体内活性物质的外源批量提取和制备, 是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的方式, 仍需继续研究和深入实践。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大洋铁锰结核的微生物成矿过程及其研究进展    下一篇 鲨(鲨鱼简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